本市64条道路永不拓宽
对于城市风貌的保护上海一直比较重视。上海中心城12个风貌保护区内被保护的道路和街巷共计144条,其中64条道路进行原汁原味的整体保护,即道路永不拓宽,而且街道两侧的建筑风格、尺度也要保持历史原貌。市规土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,这64条道路都是所在风貌区的代表,周边都有集中成群、成片的历史建筑,而且它现有的尺度,已经被公众所认可。这些道路周边现在已经形成的绿化都比较成熟,旁边的保护建筑和道路之间尺度都比较舒适。
搬迁树木为什么要修剪?
减少蒸腾和水分丢失
对于居民非常担心的树木移栽能否存活的问题,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一位专家指出,行道树不同于公园绿地里的树木,它的移栽有特殊的注意事项,尤其是胸径比较大的树。此外,夏季并非移栽树木的最佳时间,若为了配合市政施工进度一定要移植得话,要注意保护树木。
这位专家指出,为了保证树木的存活率,修剪是必须的,修剪是为了减少树木的蒸腾作用,尽可能让树木在栽植过程中减少水分丢失,从而保证存活率。一般来说,悬铃木的移栽要修剪得只有主干和分枝。如果是移入苗圃,可以修剪得更“辣手”,只剩下一部分主干。只要操作规范,移入苗圃的树可以在苗圃里“休养生息”,重新培养长出树木骨架。
此外,要对修剪后的树木绑扎好,目的也是尽可能减少水分丢失。在挖树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对根系的损伤,但是,行道树的生长环境有时决定它的根部泥球不可能挖得很大,因为挖得太大就可能触碰到地下污水管、供水管、煤气管等各类管线。泥球的大小通常和树冠大小有关联,树冠大,泥球就要大些;树冠小,泥球相应也可以小一些。这也是保证移栽后,根部能向上供应足够的养分。
最后,运输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泥球,不要掉落太多的泥土。
路与绿能同时兼得吗?
可以大树中间留道路两边走
为了保证交通出行,拓宽道路难道就只有牺牲行道树吗?面对居民的疑惑,城市规划专家认为,路与树其实可以“和谐共处”。
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先移植,待道路工程完成后再“搬”回来。“大树移种,尽管有各种保护措施,但仍然有损伤,而且也会增加很多养护成本。”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苏功洲说。他认为,树与路的“博弈”,要看道路建设的实际情况。如果是城市主干道的改造或者拓宽,那么从保证交通流量出发,有时也只能忍痛割爱;但是如果是支马路,或者一般次干道的话,其实不用“大动干戈”移栽行道树。
“比如通过设计方案,把一侧的行道树作为自然的间隔带,另一边作为分车道,行道树的两边都通车。”这样不仅拓宽了道路,分流了交通,也保住了树木。苏功洲说,这样的做法在各处都有先例,徐汇的一些道路就有这样的设计,在杭州等大城市也有类似的道路。
中科院院士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说,还有一种“两全其美”的设计方法是保留树木,把原来的非机动车道改为机动车道,树木另一边则设计非机动车道。使得行道树成为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分界线。
推荐阅读:
(来源:东方网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