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园林网11月4日消息:刘悦来在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景观设计专业,然而在教学中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:景观设计是一门跟自然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,但学生对自然却并不敏感。
“我觉得这是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。一方面环境污染让人们远离自然,当河流污浊发臭,行人必然避之唯恐不及;当土地被农药化肥侵蚀,玩泥巴的游戏自然从童年中消失。另一方面,现代景观设计也在走向一种标准化的方式——比如,很多城市的行道树普遍是一些香樟、法国梧桐或者银杏,地面基本是一些草皮,麦冬、杜鹃这些植物已成为城市景观的 标配 ,这种简单化也导致城市景观越来越单一,城市生物多样性骤减。”身为一名老师,为了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“重新建立与自然的连接”,刘悦来在两年里,上下班不再开车,拿着相机行走在城市大街小巷,拍摄城市里的野花野草,用他自己的话说,“连石头缝里的小草都不放过。”
两年下来,刘悦来的相机里,竟然“收藏”了100多种野生植物,足够他在学校里成功举办了一个名为“住在上海中心城区的野生植物”摄影展。
2014年,刘悦来先是带着一批学生成立了兴趣小组,这便是刘悦来的“四叶草堂”的雏形。
“人离不开地,做自然教育要让这个地方的居民能够长期自主地观察,劳作,参与并维护。”四叶草堂团队在社区中开展让老人、小孩都能参与的营造活动,以工作坊的形式,把一个工程拆分成很多个自然教育活动,最终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社区营造项目,建立属于居民自己的社区花园。他们教孩子们铺路、铺草皮、种植,画画,把园林施工队的活变成小孩能够参与的事情。“自己做过才会有感情,能够激发参与者在活动之后自觉维护他们的作品。”刘悦来说。
社区花园需要社区居民参与设计、建造和维护。刘悦来说,设计其实并不是很难的事情,人们从设计的过程中开始真正去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,我们也才能知道他们真实的想法、他们需要什么,而不是凭主观臆想去设计,毕竟居民才是这片社区的主人。每一个社区营造项目都有小孩子的参与,会让他们将喜爱的场景画下来,比例不协调都没有关系,关键是引导孩子们去想象。刘悦来还鼓励孩子、家长在家里育苗,体验播种的乐趣,了解植物的特性,鼓励人们多种植上海本土的植物,每次活动基本不买任何材料,就地从自然场地中寻找“适合”的材料,“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总是超出大人的预想。”
给上海画一张“食物森林”地图
两年以来,四叶草堂在上海进行的以可食地景为手法,营造了12个“食物森林”。
在一般城市园林景观中,为了节约成本,往往用更加简单的方式来进行管理,比如为了避免飞絮、果实给园林管理带来压力,就想办法让植物只开花不结果,但如此一来,城市中的动植物必然越来越单一。
而通过打造“可食地景”,用果树代替梧桐、香樟,用瓜藤代替种植盒,用各种各样的香草野花替代草皮,特别是巧妙地种植一些开花的可食植物,就不仅能将环境打造得美观,同时还能带来采摘、收获的乐趣,在激发人们参与管理的同时,节约了不少养护管理成本。